• 思政工作

    political work

      思政动态

      当前位置: 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思政工作 > 思政动态 > 正文

      [“三全育人”系列报道(306)]走村访镇话桑麻 乡村振兴新农村——我校思政课教师走进巫山乡镇实践研修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6日 10:16
      作者:何志武 张晓玲 秦悦悦     编辑:徐致远
      打印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真正了解脱贫攻坚后我国乡村建设发展情况,7月13日-15日,巫山县骄阳似火,我校思政课教师一行44人冒着高温,在党总支书记、院长张劲的带领下先后深入巫山县建平乡、曲尺乡、大昌镇多地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村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旨在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重庆的实践创新成果,收集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入课堂,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

      在建平乡青台村,学院教师与村民一起开起了“院坝会”共话桑麻。村干部小侯、脱贫致富户代表王光涛老两口等向教师们详细介绍他的村子是如何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故事,院坝会开了一下午,笑声持续不断,村民们有太多的喜悦想要与教师们分享。的确,今天的青台村和20年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了公路,村子与外界的联系不再受阻;种植了茶叶、脆李、烤烟等经济作物,村民收入比过去种植三大坨(土豆、玉米、红薯)有了显著增加;打造了与巫山传统文化相关的旅游景点,旅游经济成效显著,还有一些种植体验产业……他们一再邀请老师们红叶节的时候再来村里看一看。82岁的村民王光涛非常激动,他告诉老师们:“我要感谢党,感谢党的好干部,是他们让青台村摆脱了千年贫困,走向富裕”。听着村民们分享的那一个个过程不同、方式不同但结局圆满的脱贫故事,看着那一张张发自内心、精气神十足的笑脸,思政课教师们知道,他们的笑脸是我党的民生政策的最好印记,是思政课资源库中的源头活水,将其记录下来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让思政课堂鲜活起来,能够让青年大学生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概论教研室的何志武教授感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青苔村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在巫山最大的移民搬迁镇的大昌镇邓家岭村,教师们与村干部展开座谈。村支书邓超给教师们详细讲述了大昌镇如何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完成4万多移民搬迁的故事以及新建的大昌镇是如何在村干部们带领下通过艰苦创业、打造成如今非常有名的文化明星村的故事。思政教师们赞叹美丽乡村大昌的同时,还有太多的好奇需要从村支书那里找到答案:移民搬迁后如何发展、文旅特色产业如何发展壮大、乡村能否实现智能治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邓超都作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在曲尺乡柑园村和权发村,思政课教师在乡村干部群众的带领下,走进了巫山脆李产业种植园和农户家中,实地调研乡村产业振兴情况,聆听农民讲述参与特色产业实现致富的故事:党的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给曲尺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的村民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有的村民从贫困户变成了年收入二十几万的富裕户,有的村民年入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随后,教师们与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还就“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举行调研会,校地双方经过协商,决定进行产学研合作并签署协议,共建学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及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张劲院长为曲尺乡和邓家乡两个教育教学实践研修基地授牌。

      思政课教师们此次深入巫山乡村实践研修,收集了许多关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生动一线材料和鲜活案例,为我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家表示,研修学习既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教学思路,收获满满,他们认为,“有高度、有温度、受欢迎”的思政课需要有家国情怀,需要走进中国大地和广袤的田野,贴近群众,才能将实践成果有机转化成为鲜活的课堂教学成果,才能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故事”,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思政课教师“育人铸魂”重任。

      上一条:[“三全育人”系列报道(307)]巫山报:重庆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在我县开班
      下一条:[“三全育人”系列报道(304)]学习强国:学史力行践初心 乡村振兴担使命 | 重庆科技学院录制主题微党课献礼党的二十大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    邮编:401331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党委网络工作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中心

      版权所有:重庆科技大学    渝ICP备13000511号-1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000806号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